科技人才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人才 > 科技人才 > 文章正文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杨海风
【发布时间】 2022-11-21        【来源】        【作者】

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分为地质科技研究者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教师奖。2022年评选第十一届黄汲清奖共有15位青年荣获此殊荣,我会推荐的杨海风被授予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杨海风,男,1981年2月出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海洋油气勘探专家。

杨海风同志自2009年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中国海上油气勘探的第一线,致力于渤海湾盆地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主力参与和指导发现25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8亿吨,为渤海油田建成国内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先后10余次受邀参加AAPG、CAPG等国内外学术会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局级科技奖励10余项。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天津市国资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海油“十二五”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海油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主要学术成果:

1. 阐明了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大型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提出新近系大型复合河道砂体“枝蔓”式成藏新模式,指导发现两个亿吨级优质高产岩性油田,实现了勘探老区油气勘探方向的战略转移。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油田的主力储量、产量层系,但随着传统的与断层相关的规模性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钻探殆尽,剩余圈闭“少、小、碎、散”,浅层规模性储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十三五”以来,杨海风带领团队立足渤海南部油气勘探老区,创新提出基于“汇聚脊”控制下的新近系大型复合河道砂体“枝蔓”式成藏新模式,明确了新近系明下段河湖交互区大型岩性油藏的勘探方向,有效指导了老区实现大型油田新突破,结束了渤海莱北地区探索40年无商业油气发现的历史,在莱州湾地区新近系成功发现垦利6-1和垦利10-2两个亿吨级岩性油田,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自然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和2021年度国内十大油气勘探成果,受到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获省部(行业)级科技进步奖励2项。

2. 揭示渤海湾盆地新生界“断裂-岩浆”联合控藏机理,明晰了断裂活动与岩浆喷发的时空有序耦合对岩浆岩发育区碎屑岩油气成藏与富集的控制作用,解决了渤海新生界岩浆岩发育区“圈闭成因机制不清、油气富集规律不明”的勘探难题,在新生界岩浆岩勘探空白区成功发现大中型优质高产油田。

岩浆岩作为一种与复杂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岩性,其本身成因类型与分布复杂多变,对围岩的影响亦是差别较大,且受采集处理等因素的限制,岩浆岩发育区地震资料品质差,一直是海上油气勘探的空白区。针对能否准确刻画预测岩浆岩发育区有效圈闭和有效储层这两大关键难题,2014年,杨海风带领团队创新提出了以“保孔利封”为核心的新生界“断裂-岩浆”联合控藏机理,指出了岩浆岩发育区圈闭的形成机制与发育规律,明确了火山机构与“早碱晚酸”的沉积环境对优质储层的建设性作用。创新成果指导渤中34-9和垦利6-5两个优质油田的高效评价,分获中国海油油气勘探重大发现特等奖和二等奖。渤中34-9油田已投产,2020年实现高峰年产油超140万吨。经鉴定,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进步奖励2项。

3.揭示了渤海海域盆缘凹陷“咸化水体富烃、走滑-热液成烃、近源差异捕烃”成烃与油气差异富集机理,明确了盆缘凹陷的油气勘探潜力与成藏规律,实现了渤海小型盆缘洼陷连获大中型优质油田的突破性发现。

长期以来,受盆缘凹陷埋藏浅、面积小、生烃能力有限、油气勘探价值不大等认识的影响,对其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的研究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杨海风带领团队针对盆缘凹陷的构造演化、成烃条件与成藏规律展开了系统攻关研究,创新提出了“咸化水体富烃、走滑-热液成烃、近源差异捕烃”的新认识、明确提出渤海海域盆缘凹陷具有巨大勘探潜力。该认识的提出,成功打开了渤海湾盆地小型盆缘凹陷的油气勘探局面,先后成功应用于秦南凹陷、莱州湾凹陷和黄河口凹陷东洼,指导发现和评价了秦皇岛29-2东、渤中36-1两个亿吨级油田,以及垦利16-1、垦利10-4两个中型优质油田。项目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垦利16-1油田和垦利10-4油田均已投产,合计高峰年产油超100万吨。

版权所有 © 天津市地质学会    技术支持:天津市地勘院天地数字地理信息开发中心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20号    电话:(022)23678395    邮箱:tjsdzxh2017@126.com
津ICP备19011918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