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天津市地质学会与学术委员会组织了贝壳堤培训,来自地调院、地热院、地勘院、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师大、中国铁设的近40名学员,在中海油韦阿娟、地调院黄猛两位专家的带领下,开始了贝壳堤之旅。
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沙、粉沙、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它形成于大海的高潮线附近,是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可分析海岸演变过程与动态。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全新世时期,复杂的海陆变迁及河流的共同作用发育了大量的沼泽、盐沼和泻湖,并形成了天津独具特色的贝壳堤和牡砺礁。在天津平原东部,从现代海岸向陆,按照从新到老的时代序列依次堆积了Ⅴ道贝壳堤。
天津贝壳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另两处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在国际上的海洋、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
我们来到位于津南区巨葛庄的第一个野外观察点,这里属于第Ⅲ道贝壳堤。
专家首先讲解了天津近万年来海岸线的变迁过程、贝壳堤的形成历史及其科研价值。据专家介绍,第Ⅲ道贝壳堤距今2600至3730年左右,距现代海岸14-38公里,沿走向长度58公里,宽15-100米,在无大距离间断情况下,可基本连续数公里。主要埋藏于地表之下,地上未见出露。发育较好的地段是巨葛庄-中塘一带。贝壳属种较丰富。
巨葛庄贝壳堤由南东向北西呈现出埋深逐渐变浅的趋势。在巨葛庄村东,沿河道内侧,经简单开挖清理后仍可见到较厚的贝壳层,贝壳层十分纯净,以贝壳砂为主,贝壳属种较丰富。在巨葛庄村西的一片种植红薯等作物的农田中,我们见到多个北西走向断续分布的贝壳堤砂岭。
第二个野外观察点,位于津南区邓岑子,属于第Ⅱ道贝壳堤。
第Ⅱ道贝壳堤距今1500至2600年,距现代海岸1.5-27公里,断续分布90公里,整体连续性较好,集中发育规模较大的地段有白沙岭、大郑、西泥沽、邓岑子、马棚口,目前多被自然夷平甚至掩埋,且多数地段开挖严重。物质组成是属种丰富的贝壳及其碎片,杂质较少。
邓岑子段长2630m,平均宽260m,现今地貌不明显。物质组成是属种丰富的贝壳,杂质较少。根据对开挖的浅井观察,剖面上部约不到5厘米为黄色粉质粘土,向下约2米由纯净贝壳及其碎片所组成,水平韵律层清晰可见,整个贝壳层位于黄色粉质粘土冲积层之上。路边我们见到两个不小的水塘,这是曾经的贝壳堤被采挖的现场。
第三个野外观察点,生态城贝壳堤湿地公园青坨子,属于第Ⅰ道贝壳堤。
第Ⅰ道贝壳堤距今200至1790年,紧靠着现代海岸带高潮线发育,断续呈小新月形贝壳沙丘或小面积的贝壳滩出露,绕现代海岸弧形分布。发育规模较小,目前绝大多数已遭到严重破坏。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
青坨子贝壳堤所见主要为贝壳碎片。周围是一片片的水塘湿地,有不少已经红了的碱蓬草,也见到了一级濒危鸟类遗鸥。通过培训,学员们进一步认识到贝壳堤这一“历史年轮”的特殊价值。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20号 电话:(022)23678395 邮箱:tjsdzxh2017@126.com
津ICP备19011918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