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工作动态 > 文章正文
“京津冀地质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论坛”在津召开
【发布时间】 2015-10-29        【来源】        【作者】

 

10月21日,由由中国地质学会、天津市科协、天津市地勘局共同指导,天津市地质学会、北京地质学会、河北省地质学会主办并承办的“京津冀地质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论坛”在津召开,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科院水环所、京津冀三省地勘局、地质学会领导,京津冀三省多位地质环境专家,以及三省的数十个研究院所、企业的1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论坛。
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在交通一体化、生态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领域率先突破。论坛聚焦京津冀地质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针对京津冀水资源优化配置,地热、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保护,地质环境保障工程,京津冀城际铁路网建设、农业地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共同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共同谋划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之策。
中国地科院水环所所长、研究员、俄罗斯外籍院士石建省指出:京津冀人均水资源是全国的 1/6,地下水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需突破瓶颈制约,优化京津冀水资源配置。关键要调整农业用水与城镇化用水的矛盾,缩减农业用水,推进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用水效率特别是河北省的用水效率。综合调控,精确治水,是缓解水资源约束的唯一出路。
中国地科院水环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俄罗斯外籍院士王贵玲、天津地热院地研所所长、教高赵苏民提出:京津冀大气污染严重,分散的燃煤供暖是重要因素。京津冀中低温地热资源热储条件好,开发潜力大,属可再生资源。但地热开发造成热储压力下降,需实施保护措施,主要是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和尾水回灌。开发利用的主力孔隙型热储层回灌存在孔隙堵塞、回灌困难的问题。天津市是我国利用地热资源供暖规模最大的城市。其勘查、钻井、梯级利用、回灌技术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一直致力于研究利用多种方法解决回灌难题。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地路院院长、教高张利国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需要,拟打破行政区划,打造“轨道交通上的京津冀”。随着京津冀城际路网建设,对工程安全和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复杂化、多样化,如深厚软土、松软土地基、地面沉降、活动断裂、地裂缝等。津冀环渤海淤泥质软土分布近2万平方千米,建设高铁时需进行地基加固。京津城际、京沪高铁沿线监测证明,不均匀沉降明显,严重威胁高铁安全。
中国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水环院院长、教高马震指出:“看不见”的水土污染,比“看得见”的雾霾更可怕。京津冀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极为普遍,土地污染同样不可忽视。
天津市地调院生态地质所所长、教高曹淑萍介绍在天津调查发现,远离污染源的耕植层土壤中普遍出现镉元素富集,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每年以1.6%的速度增加。镉增加会破坏植物体中的叶绿素,减少根系对水分和养分吸收,抑制根系对氮的固定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与人体内的特定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反应使它们失去活性,并在人体某些器官中积蓄造成慢性中毒,同时干扰铜,钴,锌在体内的正常代谢,诱发各种疾病。土壤镉主要来源于大气干湿沉降和施用磷酸二铵等磷肥。中国磷肥大部分使用的是低镉磷矿资源,磷矿中含镉一般低于3mg/kg。进口磷肥主要来自美国、摩洛哥等地,磷矿含镉量60~120mg/kg 。应加强化肥管理,控制高镉化肥施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生态压力,解决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成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关键。地质工作应主动作为,发挥基础先行作用,把脉京津冀的资源环境问题,如: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突出、水资源量匮乏、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遭受污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缺少统一规划、地面沉降等问题。提升地质工作对政府决策支持和对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确保京津冀发展中的地质资源和环境安全。

 



 



 



 



 



 

版权所有 © 天津市地质学会    技术支持:天津市地勘院天地数字地理信息开发中心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长实道8号    电话:(022)23675425    传真:(022)23699570
津ICP备19011918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922号